欢迎书友访问Woo16小说
首页策行三国 第269节

第269节

    荀彧来司徒府是商量丹阳太守的人选事宜,那是关系到全局的部署,不能大意。可是在杨彪慎终追远的深谋远虑面前,扬州的争夺也只是眼前小事。涉及圣人教诲,被杨彪教训了一顿,荀彧难免有些惶恐。在杨彪面前,他毕竟还是后辈。
    但道理好讲,事情却还是要一件件的办。长安的现状就是如此,钱粮都很紧张,如果要提高读书人的待遇,只能从军队和工坊抽调。军队关系到朝廷眼下的安全,工坊关系到朝廷将来的发展,哪个都不能减弱。想来想去,杨彪也没什么好办法。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朝廷的底子实在太薄了,变法刚刚推行,正是还没挣到钱,却要到处花钱的时候。
    三人反复商量,最后刘巴提出一个建议,对盐铁、战马等重要物资实行专卖,先收回来,再交给指定的几家经营,让他们先交纳一定的费用,解决朝廷眼前的危机。至于那些读书人,现在的确没那么多官职安排他们,而且也不宜一概授以官职,可以进行分流,选拔一些学问好的去教书。关中现在有近百万人,没读过书的人很多,能安排一些人就业。让军中再接收一部分,宫里再接收一部分,与各工坊联络,再请他们接收一部分,几方联手,应该能解决不少问题。
    最后,他们又谈到了丹阳的问题。杨彪坚持不能放任孙策占据丹阳,荀彧没有直接反对,最后提出一个建议:行文洛阳,让太尉朱儁在参加比武的人才中挑选适合的人去丹阳上任,最好是青徐两州的士人。杨彪虽然觉得荀彧有点滑头,施缓兵之计,却也觉得朝廷的确不宜与孙策发生直接冲突,勉强接受了。
    最后,荀彧提到一个重要问题:扬州可以暂时让给孙策,交州却必须控制在朝廷手中,州刺史、郡太守都要换成朝廷信得过的人,而且要抢在孙策留意交州之前。控制了交州,将来孙策如果有什么异动,就可能从背后牵制扬州,让孙策三面受敌。
    杨彪觉得有道理,欣然答应。
    谈完事,杨彪让刘巴送荀彧出府。两人一边走一边谈。荀彧问了很多南阳的情况,自承对南阳的事务了解不深,希望刘巴能够多提意见。刘巴谦虚了几句,对荀彧说,他虽然在南阳考察过一段时间,但是没有具体任职,所得的印象也比较肤浅。要想真正了解南阳的新政,最好还是找那些在南阳做过官的人,比如杨弘。杨弘接触到了南阳的很多政务,感触比较深,可以让他回来。此外,南阳有不少外地士子,比如颍川的赵俨,关中的杜畿,可以想办法和他们进行联系,了解一些情况。
    刘巴最后提醒荀彧,你可以和刘晔接触一下,他从九江来,对九江、庐江的情况比较了解,也许会有帮助。荀彧觉得有理,再三感谢,和刘巴拱手作别。
    ……
    对荀彧的来访,刘晔一点也不意外。寒喧过后,听完荀彧的苦恼,刘晔笑了。
    “闻说令君大父是颍川四长之一的荀神君,令君可知在朝廷能够直接任命的官员中,什么人和百姓接触最多,离得最近?”
    荀彧略一思索,抚掌而叹,握着刘晔的手。“子扬所言甚是,我怎么把这件事给忘了。多谢子扬提醒。我会向陛下推荐子扬,请子扬在陛下面前言说方略,共襄盛举。”
    刘晔喜出望外。他是新来的侍中,在天子身边时间还短,还没等到单独侍驾的机会,只希望荀彧能将他的意见转告天子,没想到荀彧要让他当面向天子进言,这可是难得的表现机会。他连忙拱手称谢。
    “多谢令君。”
    荀彧很高兴,又与刘晔交流了一些看法,越说越投机,越说越高兴,当即起身赶往天子所住的偏殿。天子倒是知道刘晔这个新来的侍中,听说他有好的建议,也很满意,立刻命人招刘晔来见。刘晔很快到了,向天子行礼,自报家门。
    天子勉励了几句,诚心向刘晔请教国事。刘晔也不谦虚,躬身说道:“陛下,山东大乱,州郡各自为政,互相攻伐,强者有二:袁氏父子据冀州、兖州,孙氏父子据豫州、荆州,看似势均力敌,其实不然。袁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满天下,登高一呼,天下影从,袁绍自以为天命在己,革命之心昭然。此逆臣也,朝廷当讨之。孙氏父子出自寒微,孙坚以军功起家,蒙先帝赏识,位登二千石,爵封列侯,讨董时身先士卒,勇冠诸军,驱董卓,掩皇陵,净皇宫,为忠臣典范。此忠臣也,朝廷当抚之。”
    天子连连点头。“孙坚的忠勇,朝廷也是知道的。只是其子孙策野心勃勃,恐非朝廷之福啊。”
    “陛下圣明,孙策的确有可能成为朝廷之患,但绝不会是现在。”
    天子大喜,看了一眼荀彧,身体前倾。“子扬细细说来。”
    刘晔举起三根手指。“臣有三个理由。其一,孙策未必忠,却是个孝子。孙坚忠勇,他在世一日,孙策纵有再大的野心也不敢自立。孙坚正当壮年,如无意外,至少可以活二十年。二十年之内,孙策不会有异动;其二,孙家父子出身卑微,不为世人所重,虽然占据豫州、荆州,但支持者甚寡,尤其不得各州郡大族支持,有若浮萍,需要时间慢慢经营,急则生变;其三,袁氏父子强盛。卧虎在侧,百兽蹑行,枭鹰在天,百鸟收声。在袁氏父子覆灭之前,孙策纵有野心也不敢自取其祸。有此三者,孙策不得不委屈求全,避退会稽,行尺蠖之计,隐忍待时。”
    天子不断地点头称是,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悄悄地吐了一口气。荀彧也非常高兴,随即提到了他与刘晔商量过的问题。他知道答案,却没有直接禀明天子,将这个机会留给刘晔。刘晔非常感激,侃侃而谈。
    “陛下,臣刚才的三个理由中便有一条可解眼下难题。孙氏父子缺少人才,又有心借朝廷之势,必不会拒绝朝廷任命的县令长。豫州、荆州皆是大州,各有县近百,一县需令长一人,主簿、县丞、县尉三人,安排数百人绰绰有余。如果一来,朝廷可解人满为患之难,孙氏父子根基稳固,足以与袁氏匹敌。”
    天子沉吟着,有些不解。“将人才送往孙氏父子麾下,岂不是养虎为患?”
    “陛下,这些人都是陛下诏书所拜,前程富贵尽在朝廷之手,他们岂会依附孙氏父子?将来不管是在荆豫为官,或是在朝廷控制的州郡为官,都会心向朝廷。经数年历练,脱颖而出,朝廷一纸诏书即可得能臣无数。就算有人见利忘义也是少数,不足为患。如果人心在汉,孙策又岂能自断根基,逆众而行?”
    天子想了想,笑了起来。“好一个借鸡生蛋之策。不意宗室中竟有这样的人才,令君,你觉得如何?”
    荀彧笑道:“恭贺陛下得一贤才,此乃朝廷之福。”
    第734章 华与夷
    初平四年,正旦,丹阳宛陵。
    “啪!啪啪!”翠竹扔进火堆,发出炸裂的脆响。
    孙权、陆议捂着耳朵,笑嘻嘻的看着正在忙碌的义从,想上去凑个热闹,又怕身上的新衣被挤坏了,不时的回头看一眼孙策。孙策倚在城头,笑嘻嘻的挥挥手,示意他们去玩。孙权得到鼓励,欢叫一声,冲了过去,抱起一捆翠竹就扔进了火堆里,火星四溅,火光暗了一下,很快又烧得更猛,发出一连串的脆响,噼噼啪啪地响个不停。
    众人一阵哄笑。孙策也笑了,声音特别大。
    夺取牛渚矶后,他没有直接去会稽,而是来到丹阳郡的郡治宛陵。不仅他本人来了,整个大军都来了,船由长江入中江,再溯泠水而上,可以直达宛陵城下。他们的到来让宛陵一下子热闹起来,不仅突然多了几千人,还有大量商品。孙策与商人们交换了大量物资,除了赏赐给将士们一部分之外,又拿出一部分交给陈到,让他安排人去市场交易,价格很公道,比宛陵商人们出去贩运的还要便宜一点。
    陈到感激不已。他当然清楚,这是孙策在为他树立威信。丹阳是抢来的,要想消除本地人的排斥,尽快被他们接纳,给好处是非常实用的一招。
    大年初一,与民同乐,孙策也登上了内城的城头,看着义从营的将士嘻闹。
    黄月英与冯宛站在一旁,一边吃着零食一边看着远处的百姓,既觉得新鲜,又有些害怕。宛陵汉越杂处,既有戴头巾、穿短襦的汉人,也有椎髻纹面的越人,看起来有些吓人。别说生长在关中的冯宛没见过,就算是黄月英也是第一次见。襄阳也偶尔能看到蛮夷,却没有这些人生猛。
    一江之隔,感觉就像两个世界,两人嘀嘀咕咕地说个不停,不时发出一声轻笑。
    杨修也很好奇,和郭嘉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忙了几个月,这几天难得清闲。与黄冯二人的纯好奇不同,杨修对这些蛮夷没什么好感,言语间充满了鄙夷,一想到自己将有一段时间和这些人打交道,他就很郁闷。郭嘉没他这么排斥,他倒想了解这些越人,当然目的也不单纯,了解他们不是欣赏他们,而是为了征服他们。
    “将军,我们什么时候走?”杨修走到孙策身边,大声说道。爆竹的声音太响,欢呼的声音也太大,不大声听不到。尽管如此,这还是不符合杨修的说话习惯,孙策听不太清,回头看着他,眼神疑惑。杨修只得靠得更近些,又大声问了一遍。
    “急着去会稽,还是急着回长安?”
    “哪儿都行,只要别再看到这些蛮夷就行。”杨修挥挥手。会稽毕竟是会稽郡的郡治,虽然也是越地,少不了会有蛮夷,总比宛陵文明得多。
    孙策笑了。“蛮夷?没文化真可怕啊。”
    “你说什么?”杨修眼神疑惑。
    “我说你没文化,真可怕。”孙策大声说道。这次不仅杨修听到了,其他人也听到了,纷纷看了过来。杨修秀气的眉扬了起来,忽然来了精神。“将军……说我没文化?”
    “嗯。”孙策用力地点点头。
    杨修哈哈一笑,拱拱手。“哦,那倒要请教。”
    孙策笑盈盈地看着杨修。杨修随军这么久,一直被他当作会计来用,虽然事情做得挺顺手,多次得到夸奖,杨修心里总之不太爽,成就感没那么强。读书人嘛,当然要治国平天下,谁稀罕天天算账啊。只是军营里就这样,孙策麾下也没什么文士,尤其没有什么精通经学的文士,郭嘉、庞统等人智计百出,论起经学来却差得太远,不是杨修的对手。杨修也没兴趣欺负他们,宛如找不到对手的高手,难求一败。突然被孙策说没文化,立刻唤醒了血液中的战斗激情,精神焕发。
    孙策清楚他这个心理。论学问,杨修甩他八条街,但他也不是信口开河。他指望杨修能在文化上攻城掠地,有所建树,但这种鄙视排斥的态度却要不得,必须打击打击他。他一直在准备,今天也算是适逢其会,就顺势抛出了这个话题。做什么事都要有伏笔,等到了会稽再说就迟了。
    “你不要这么激动,我知道你读过《太史公书》,虽然嘴上不说,心里其实不太相信,对吧?”
    杨修眨了眨眼睛,不置可否。他当然读过《太史公书》,知道有《越世家》这一篇,但他的确不怎么相信。《史记》在后世名声很响,在汉代地位却不怎么高,被视为谤书,对《史记》不以为然的人很多,杨修只是其中一个。要是孙策拿《史记》的记载做证据,杨修免不得要好好驳斥一番。
    “我也不和你说什么五行之中南方为火,越人是火正之后祝融的说法,我知道你也不信。我就问你一个问题,知道为什么越人的越为什么是一个走一个戉吗?”
    杨修忍不住笑了一声。“没想到将军还通晓训诂,还请将军指教。”
    “走代表离开、越过,戉代表什么?”
    杨修笑出声来。“将军是说越人不仅不是蛮夷,而是曾经是执掌大权的王族?”
    “是不是王族不好说,但越人的祖先并非茹毛饮血的蛮夷,这基本是比较靠谱的。”孙策不等杨修反驳,又说道:“你别忘了,大禹治水时就去过会稽,会稽现在还有禹王台。”
    杨修一时倒不好直接反对。“这些都是传说,村夫野语,所谓禹王台不过就是一个土丘而已,又没有什么碑碣,谁知道是真是假?”
    “就算有碑,恐怕你也不认识这那些字。你连战国时期的楚文字都没研究透,还想认识夏初的文字?”孙策嘿嘿一声冷笑。“碑呢,我是找不到,不过我还是有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想。”
    “怎么证明?”
    “钱唐、余杭一带经常出现古玉,有些形制还很古怪。”
    杨修脸上的神情顿时变了,他盯着孙策看了半晌,才不太确定地说道:“将军……不会是开玩笑吧?”
    孙策笑笑,眼神戏谑。“你觉得我像是在开玩笑吗?杨德祖,机会就摆在你的面前,你如果不敢面对,现在回去还来得及。”他幽幽地说道:“这可比几篇古文尚书的影响要大得多,不仅你们杨家研究的今文经要遇到麻烦,整个儒家经典也许都要重写一遍。”
    第735章 过去与未来
    杨修没敢接孙策的话,眼神时而兴奋,时而不安。
    在儒家文化中,玉器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说是文明礼仪的象征。在现实中,玉器也与皇权息息相关,普通人是不能轻易用玉的,玉器的主要使用者就是皇家,琢玉几乎是一项专为皇权服务的技术,在民间根本没有市场。在读书人的观念中,玉器就是华夏文明,和蛮夷八杆子打不着。如果钱唐、余杭之间真有大量玉器遗存,这足以证明那片土地曾经有高度文明,说不定真是圣人到过的地方。
    三皇五帝究竟是哪几个,就连最有学问的大儒也说不清,但巧的是,不管是说五帝还是讲三代,禹都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不论是儒家还是墨家,对禹都非常推崇,《尚书》里就有《禹贡》一篇。
    孙策说得这么笃定,万一最后研究出越人真是夏禹的后人,那可真是捅了大篓子。《太史公书》里就说越人是禹的后人,只是没有确凿的证据,相信的人不多,只当是司马迁的一家之言。
    弘农杨家传的是今文经,他们连古文经都不相信,斥为伪书,更别说那些村夫野语。万一证明了这些村夫野语并非传说,而是事实,那等于帮了古文经学的忙。今文经学现在遇到的麻烦已经够多了,杨修可不想落井下石,再踹一脚。而孙策却是有这习惯的,他支持邯郸淳、胡昭等人搜罗古碑,就是想重写楚史。杨修可没这兴趣,他是被孙策半强迫半忽悠来的,搜罗古碑玩玩还行,真要拆儒家根基,他完全没有这样的心理准备。
    刹那间,杨修真有掉头回长安的想法。可是这样一个机会摆在面前,让他轻易放过,他又舍不得。这可是开宗立派的机会,一辈子也未必能碰上一次。况且他不做,孙策也会找别人来说,比如向朗,说不定做得更决绝,儒门受伤更重。
    “将军还真是处心积虑啊。”杨修讪讪地说道,顾左右而言他,气势明显弱了几分。
    孙策笑而不语。
    四周一片寂静,就连爆竹声都停了,城上城下几百双眼睛看着杨修。众目睽睽之下,杨修心跳加速,嘴也有些干。他看看四周,懊悔不已。一不小心就上了孙策的当,出了丑。为表示与民同乐,孙策邀请了很多宛陵当地的士绅一起登城饮乐,这些人现在就在城上,散在四周,等着看他出丑。他如果不能反驳孙策,这“没文化”的恶名就甩不掉了。
    四世三公、经学传家的杨家子弟没文化?就算用脚趾头想也知道这是一个笑话。但孙策有备而来,杨修心里没底,生怕孙策一转身掏出几件古玉来,当场逼他承认,那就一点挽回余地也没有了。
    以孙策的狡诈,这种事他还真做得出来。
    郭嘉走了过来,挽着杨修的肩膀,哈哈一笑。“行了,大过年的谈什么学问,曲高和寡,怎么与民同乐。走,我们下去走走。我觉得那些傩舞有点意思,就是看不懂,德祖你帮我解解惑。”
    杨修借坡下驴,和郭嘉一起下城去了。孙策不屑地笑了笑,用杨修刚好能听到的声音感慨了一句:“没文化其实也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承认,自欺欺人。”杨修听得真切,却不敢反驳,只好装听不到,和郭嘉匆匆走了。
    士绅们纷纷围了过来,热情地和孙策打招呼。
    “将军,真有此事?”
    孙策哈哈大笑。“是不是真的,和你们也没关系。”
    一个长着一张圆脸的小土豪不解。“将军,此话怎么讲?”
    “你们又不是越人。”孙策打量了他们一番,笑道:“如果我猜得不错,你们大多是中原人的后裔,真要细算起来,说不定是哪个古国封君的子孙,只是你们自己都忘了。比如说他……”孙策一指蒋干。“他就是蒋国的后裔。你们啊,回去问问老人,或者看看家里有没有什么遗物,请真正有学问的人看一下,也许能看出一点门道来。你们别找我啊,我比杨德祖还没文化呢,我就是武夫。”
    士绅们见孙策说得有趣,纷纷大笑,原本有些拘谨的气氛顿时融洽了很多,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起来。身处蛮夷中久了,又没什么文化,难免有些自卑,尤其是面对四世三公的杨家这样的存在。听孙策这么一说,他们也有些蠢蠢欲动,想回去问问老人,看看自己是不是贵族血脉。
    孙策挑起了话头,自己却躲到了一边。装逼这种事适可而知,要知道藏拙,言多必失,谁知道哪儿就说错了,平白被人鄙视。
    冯宛和黄月英凑了过来,一左一右伏在城垛上,看着孙策。
    “钱唐、余杭之间真有古国?”冯宛问道。
    孙策没有急着回答。他看着远处片刻,幽幽说道:“就个人而言,有没有一个强大的祖先其实并不重要。就算有,他也保护不了你。儒门言必称夏商周,三代后人何在,与普通百姓有什么区别?要想生活得有尊严,靠祖先荫庇是最没出息的一种,有本事的人都靠自己,不是我以祖先为荣,而是祖先以我为荣。”
    黄月英笑道:“嘻,好大的口气呢,这么说,你家又何必自称孙武之后?”
    “你什么时候听我说过?”
    黄月英转了转眼睛,摸着鼻子若有所思。“是哟,好像是没听你说过。”
    孙策伸出双手,一手握着一人。“与追述祖先相比,我更喜欢面向未来。文化要有,历史也要研究,但研究历史不是为了给自己找祖先,而是为了研究兴衰之道,鉴往知来。祖先再伟大也属于过去,只有努力开拓才有未来,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步也难能可贵。等你们造出了海船,将来扬帆出海,焉知不能发现一片新天地?到了那一天,你们一样可以留名青史,成为被后人追忆的圣贤。”
    冯宛掩唇而笑。“我们是女子,可不敢这么想。”
    黄月英眉毛轻挑。“为什么不敢?上古通天地、彻鬼神的大巫也是有男有女的。尚香想学妇好做个大将军,昭姬能做女博士,我们为什么不能做振兴墨门的钜子?”
    孙策道:“为什么一定要振兴墨门?你完全可以博采各家学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开宗立派嘛。”
    黄月英深有同感,连连点头表示赞同。
    第736章 三妙沈友


同类推荐: 穿书之欲欲仙途(NP)嫁姐(姐弟骨科、1V1)城里来了一位县太爷如影随形逢莺为幸(民国先婚后爱)老师,再来一次淫神 (高H原神同人)淫液香水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