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5章 父子之间
孙坚和吴景的态度让孙策意识到这个问题可能比他想象的更严重。他让孙坚和吴景商量,自己赶回城里,第一时间赶到郭嘉的家里。
郭嘉正和家人团聚,昨天晚上可能睡得太晚,孙策赶到的时候他还没起。郭嘉的夫人钟氏见孙策来了,连忙派人去叫郭嘉,自己在堂上接待孙策。
钟氏比郭嘉小两岁,从言谈举止来看出身不低。孙策一问,果然不出所料,她出身颍川四长的钟氏,严格论起来,她和钟繇是从兄妹,不过她是庶女,所以只能嫁给郭嘉这个浪荡子。对郭嘉能有今天的成就,钟氏非常满意,也对孙策这个主君非常客气。
过了一会儿,郭嘉敞着怀,赤着脚,甩着袖子,从里面走了出来,见钟氏正和孙策说话,笑道:“将军,我家这顶梁柱怎么样,不比袁夫人差吧?”
孙策哭笑不得,钟氏也很尴尬,起身告辞,问明孙策还没用早餐,便去张罗了。等她离开,郭嘉收起笑容。“将军突然赶来,可是出了什么事?”
孙策也不客气,把情况说了一遍。郭嘉听了,倒是不以为然。“这是人之常情,将军不必担心。征东将军求战心切,这是好事,将庐江、九江的战事交给他便是了,将军一心一意的征讨刘勋。”
“我担心损失太大。”
“做什么事都会有代价。陈登虽然狡猾,却不是征东将军的对手,最多伤亡大一点。如果这些伤亡能让他们明白自己的实力,让征东将军明白将军的一片苦心,未尝不是好事。将军,你总是奢求万全,可是战场瞬息万变,根本没有万全之策,不管你的计划多完美,总会有风险。其实最大的风险不在战场上,而是父子离心,你不会想成为第二个袁谭吧?”
孙策暗自叹了一口气。他不是奢求万全,他是穷啊,所以习惯性的精打细算,希望将损失降到最低。可是现在看来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他的苦衷,就连老爹都不太理解。其实他也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即使是父子也不会完全一致。孙坚打了这么多年仗,胜多败少,正是雄心万丈的时候,突然闲置确实不太合适。只是这样一来,无端增加不少支出,他总有些不甘。现在郭嘉也这么说,他只有认了,总不能强行剥夺老爹的指挥权吧,他目前还没有这样的实力。
“那就依奉孝。”
孙策和郭嘉随即调整了计划,决定由孙坚率部迎战陈登,北部防线的事另作安排。考虑到袁谭也刚刚入主兖州不久,不久前又蒙受重大损失,东部又有陶谦、田楷牵制,就算他现在攻击豫州也无法全力以赴,以目前各郡国的部署,应该足以据守,就算遭受挫折也不会影响大局。
这个计划当然不如孙策之前的安排完美,孙坚率部主动出击的开支肯定要比防守反击大,可是为了安抚一帮老人家的激情,这笔开支不能省。凭良心说,孙坚也不老。
郭嘉已经收到了张纮的信,不过孙策既然来了,不妨再问一遍。孙策把抄没曹家的收获告诉郭嘉,又将袁权的建议说了一遍。郭嘉觉得有理,建议立刻派蒋干去一趟。他刚刚收到消息,袁谭论功行赏,曹昂已经成了东郡太守,驻扎在濮阳,休整之后就会东进,应该是要将青州黄巾赶出兖州。经过浚仪一战,曹昂已经证明了自己的实力,袁谭有意重用,很可能会给他增兵。让他安心与青州黄巾交战对豫州有利。
他们家的损失其实并不大,曹操举兵时,曹嵩就带着全家人出去逃难了,最值钱的细软都被他带走了。损失最大的是曹洪,其次是曹仁。曹洪远在长安,曹仁虽然是曹昂信任的人,但袁谭未必会因为他而调整兵力部署。派蒋干去忽悠一下,至少能拖延一段时间。
至于丁夫人家,那更是必须安抚的,将这件事坐实为对曹仁的报复更能说服袁谭。即使这个借口不怎么靠谱,但袁谭愿意相信就行。
孙策一一答应。
钟氏做好了早餐,孙策和郭嘉一边说一边吃。早餐吃完了,事情也谈完了,孙策抹抹嘴告辞。出了郭家,孙策赶回自己的家。他一心回去看望有孕的尹姁和身体不舒服的袁权,根本没注意隐在路边的刘备。
等孙策过去,刘备四人才从巷里走出来,看着孙策的背影,刘备大惑不解。他昨天离开葛陂的时候,孙策一点回平舆的意思也没有,怎么一夜醒来,孙策却出现在平舆城?
他会不会是因为我回来的?
孙策不知道刘备疑神疑鬼,他回到家里,先去拜见母亲吴夫人。吴夫人正在用早餐,堂上坐满了人,孙权、孙翊等人坐一边,尹姁、孙尚香坐另一边。尹姁就坐在吴夫人的旁边,看得出来,待遇比别人好一些,看到孙策时,她正准备起身,就被吴夫人按住了。
“你有孕在身,不必多礼。”
尹姁抿着嘴笑,眼神甜蜜。孙策笑笑,上前给母亲行礼,又和孙权等人寒喧了几句,在孙权让出的席上坐下。他已经吃过了,可是吴夫人让人端来早餐,他还是端起来吃,一边吃一边说道:“这粥是阿姁做的?味道很熟悉嘛。”
“阿姁有身孕了,怎么还能让她下厨,我家虽然不是大富大贵,你父亲毕竟是个封君,你们父子都是将军,还能缺几个奴婢?这是她教厨妇们做的,味道略差了些,却也吃得。”
孙策连连点头,表示赞同母亲大人的意见。他又不傻,岂能听不出吴夫人话里有话,但这时候太较真没意思,不如装傻。吴夫人虽然出身门户一般,但她做事有分寸,就算有什么矛盾也不会激化,袁权更是有分寸的人,她们之间绝不会闹出普通人家婆媳不和之类的事来。
吃完早饭,孙策陪着吴夫人说了一会儿话,把昨天和吴景商量的事说了一下,又将刚刚和郭嘉商量,决定更改计划的经过说了一遍。吴夫人听完,叹了一口气。
“伯符,你走得太快了,要等等你阿翁和你阿舅。你阿翁虽然不说,提到你的时候总是赞不绝口,不过我能感觉得到他有点失落,常常半夜一个人发呆。”
孙策惭愧不已。事情正如郭嘉所料,他不知不觉的已经伤了孙坚的自尊心。
“阿母,是我疏忽了,没有顾及阿翁的难处。”
“这不能怪你。”吴夫人拍拍孙策的手。“你这么优秀,你阿翁很为你骄傲。只是他正当壮年,突然闲下来,有些不适合而已。你要体谅他一点。他啊,其实也是一个骄傲的人。”吴夫人说道,嘴角挑起浅浅的笑意。“你们父子太像了,尤其是你,最像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第586章 以史为鉴
刘备来到许劭府前,简雍递上名刺,许劭已经在等着,很快就派人出来迎接,将刘备一行迎了进去,分宾主落座。关羽、张飞却不肯在许劭安排的席上入座,按刀站在刘备身后。关羽、张飞的身材都很高,尤其是关羽,极有压迫力,再加上一对丹凤眼半睁半闭,眼神不善,总让人觉得他随时有拔刀砍人的可能。
许劭暗自叫苦。忽然之间,他觉得孙策其实还是不错的,至少没有直接和他动粗。
寒喧几句,许劭问起刘备的来意。刘备的确对许劭没什么敬意,可是他也清楚,得罪许劭也不明智。他很客气,自我介绍了一般,特别提及自己是卢植的弟子,征讨黄巾有功,还曾驰援孔融。对自己被孙策击败的事,他也没隐瞒,一一如实说来,自承用兵不如孙策,败得心服口服云云,最后诚恳的向许劭请教,隐晦的表示希望得到许劭的点评。
许劭一直静静在听着,越听心情越放松,不知不觉之间,仿佛又回到了当初主持月旦评的时光。不管多么自负的人,在他面前都会低着头,生怕得一句恶评,名声扫地。骄傲如袁绍,也顾忌他的评价,在入境之前遣散从人,单车入境。区区刘备,在他面前表现得如此恭敬简直再正常不过了,昨天一时张狂,估计是下车伊始,还没脱掉军营气息吧。经过一夜沉淀,他终于清楚自己的身份了。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就是月旦评的真正价值,正与春秋一字褒贬之义暗合。
在刘备殷切的目光注视下,许劭摆弄着手中的玉如意,久久沉吟不语。他享受刘备的崇拜,但他真的不喜欢刘备。不用刘备自我介绍,他也对刘备略有所知,对其几个月间几易其主的行径也非常鄙夷,若是几个月前,刘备连他的面都见不着。可是时过境迁,他现在不得不与刘备虚以委蛇。
与对刘备的评价相比,他更在乎的是孙策的用意。孙策让刘备来求评究竟是什么目的?是搪塞刘备,还是想委婉的求和?一旦给了刘备评语,孙策会不会也来求评,如果他来了,给还是不给,给的话,又给一个什么样的评语?
这年轻人的手段毒辣,难以捉摸,不能不防啊。
许劭沉吟了良久,慢吞吞地开了口。“将军姓刘,可有皇室血脉?”
“先祖据说出自中山靖王,只是支庶流远,又多经战乱,谱系散失,已经难以自明了。”
许劭点点头。“谱系虽然难明,但将军的确有高祖遗风。将军既然是卢子干弟子,想必对高祖事迹有所了解吧?”
刘备犹豫不决,不知道许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高祖遗风是说我像高祖屡战屡败,还是说我像高祖一样出身卑微,是无赖?史书上对高祖可没什么好话。
“略知一二。”
“那你知道高祖为何能成其大业吗?”
刘备摸着光溜溜的下巴,思索了好久。听了许劭这句话,他的担忧已经去了一半,许劭有指点他的意思,就算退一步说,也是考校他,至少没有鄙视。这时候说天命所归之类的虚词就没有意思了,自然要来点可操作性强的。
“高祖……能用人。”
许劭微笑着点点头。“高祖用什么样的人?”
看着许劭的笑容,刘备心口怦怦乱跳,他越发相信许劭是在指点他。他冥思苦想,就像面对一生中最重要的考试。高祖如何用人?高祖麾下有曹参、樊哙等勇士,但他评价最高的三个人却不是曹参、樊哙,而是萧何、张良等人。
刘备突然灵光一闪,明白了许劭的意思。他脱口而出。“高祖用读书人。”
许劭一声轻叹。“将军非等闲人,劭也浅陋,不敢妄评,愿以留侯遇高祖所言相赠。将军殆天授,虽多磨难,必有龙腾之时。观将军身后这二位勇士想必是曹参、樊哙之流,将军所欠缺者,留侯也。愿将军耐心等待,留心访贤,将来必能成就一番事业。”
许劭说着,持玉如意拱手施礼。这便是要送客的意思了,青衣健仆便从廊下闪出,静立一旁。刘备听得云里雾里,许劭夸了他一通,却不肯给他评语,这是什么意思?如果孙策问起,我怎么回答他?他号称小霸王,我是高祖再世,他会不会直接杀了我?
这些读书人怎么这么损啊。
“备愚钝,能否请许君再点拨一二?”刘备装作没看见廊下的青衣健仆,厚着脸皮问道。
许劭似笑非笑。“将军,天意玄奥难明,不能直言,要靠体悟,这是将军的机缘,不是我能妄测的。”
刘备很不高兴,眼神渐冷。一看刘备眼神不善,许劭暗自叹气,连忙又加了一句。“将军知道张良是哪里人吗?”
“他是……韩国旧臣,现在应该是颍川人吧?”
“那将军现在在哪儿?”许劭笑得神秘莫测。“将军不觉得今天的局面和四百年前的局面依稀相似吗?将军,人为什么要读书?读书是为了明理。为什么要读史?读史是为了有所借鉴。将军,还需要我再说吗?”
刘备茫然地眨着眼睛,他似乎有点明白,却又不太明白,心里还有一点说不出的焦虑。许劭说了这么多,他能理解的只有一点,许劭让他留心访贤,寻找他的张良,又提到了颍川人。他想到了荀彧,据说荀彧被何颙称为王佐之才,他曾与荀彧有一面之缘,却失之交臂。荀彧会不会就是他命中的张良?如果是这样的话,他岂不是已经错过了最重要的那个人。
刘备越想越觉得许劭说的是这个意思,心情也越发不安,渐渐地沮丧起来。他稀里糊涂地离开了许劭家,沿着大街向前走,不知不觉的来到孙家的府门前,忽然灵机一动。
高祖是怎么进咸阳的?是趁着项羽攻打巨鹿城下的秦军,与章邯、王离等人死战时趁虚而入。现在袁绍占据河北,正如当时的章邯、王离,孙策占据中原,正如当时的项羽,他们之间必然有一场决战,我如果能趁着他们决战的时候去长安,依附天子,岂不是就和高祖入咸阳一样?荀彧就在长安,他如果真是我的子房,一定是在等我。
历史果然是相似的啊,而且是惊人的相似。
刘备恍然大悟,忍不住笑出声来。
孙策正好出门,见刘备站在门前傻笑,忍不住问了一句。“刘玄德,你笑什么,这么开心。”
第587章 儒门的未来
刘备一惊,连忙收起笑容,深施一礼。
“将军,我刚从许劭府中回来,听说将军回城了,特地赶来拜见。”
“你消息挺灵通啊。”孙策笑了一声。“我昨晚刚回来,你今天早上就知道了。”
刘备恢复了镇定,陪笑道:“将军英武,平舆士民景仰,一传十,十传百,只要不闭目塞听,想不知道也难。”
“哈哈,刘从事,你真会说话,难怪家父对你印象不错,夸我为他推荐了一个人才。怎么样,许劭怎么评鉴你的,给了个什么评语?”
刘备苦笑着摇摇头。“他不肯置一辞,只是劝我多读书,多与汝颍士人交往,我搞不懂他是什么意思,正想向将军请教呢。”
孙策倒没什么意外。许劭月旦评名扬天下,虽说命中率不高,但能混这么久,消息灵通还是强于一般人的。刘备这几个月搞了这么多事,仅是战功就给他添了两笔,许劭不可能对他一无所知,估计也看不上这个武夫,懒得跟他说话。只是这样一来,他想通过刘备释放善意的计划就失败了,还得依靠袁权的夫人外交。
“一介迂腐书生,别把他当回事。你在平舆休息两天吧,反正武周他们在忙,蔡家的武力也被解除了,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
“多谢将军关心,我想还是赶去项县,早点上任。令尊孙豫州也是这个意思。”
孙策也不勉强,又和刘备闲聊了几句,便分手告别。刘备带着关羽三人匆匆离城,向项县去了。孙策来到隔壁的太守府,和张昭见面。豫州的麻烦主要就是汝南的麻烦,张昭这个汝南太守至关重要。他有必要和张昭进行深入交流,而且必须亲自去办。
张昭正在太守府中忙碌,得知孙策来了,放下手中的公务,亲自将孙策迎到堂上。孙策入座之后,他首先介绍了浚仪的战事、洛阳的形势,又说明了自己拿蔡家、曹家开刀的目的。这些事,张昭都知道,但由他亲自介绍一下,能充分表示他对张昭的尊重。尤其是将项长刘成调到州牧府,他要向张昭做一个解释。
果不其然,张昭抚着胡须,连连点头,眼神欣慰。“将军不急不徐,颇有章法,豫州世家做得实在太过分了,如果不加以整顿,他们迟早会将整个豫州瓜分掉,更多的平民不是成为他们的附庸,就是成为流民,甚至成为流寇,哪里还有什么太平可言。”
“能得到府君的首肯,我这件事就已经办成了一半。”孙策松了一口气。虽说他和张昭的出发点未必完全一致,但是张昭不反对就是好事。张昭是标准的儒生,他比张纮还是守旧,更倾向于世家,他如果出言反对,孙策一点也不意外,但这件事就不能让他插手了,只能由州牧府来执行。
说完了公务,孙策又道:“久闻府君精研典籍,我能请教府君一个问题吗?”
“将军居然对学术有兴趣?”张昭笑道:“以将军的聪慧,若能折节好学,将来成就必然不俗,恐怕一般的士子都无法与将军抗衡。府君有什么问题,但问无妨。”
孙策笑笑,没上张昭的当。我可不想做学者。“府君,你为什么要读书?”
“什么?”
“我想知道府君为什么要读书。是为利禄,还是为了其他的什么?你身为读书人,希望自己的学问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张昭很意外,盯着孙策看了好一会儿,缓缓说道:“将军问的不是学术,而是读书人的志向,可见这段时间又有进益,已入治道门径。昭虽学术不明,敢为将军解说一二。不少人读书是为了入仕,但真正的读书人却不会将利禄当成全部的目标,夫子当年周游天下,明知道德仁义不能行,却不肯屈从阿世,何也?他说得很清楚,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真正的读书人为的是仁,是义,是道,入仕不是为了自己的富贵,而是要造福于人,有利于天下,不负平生所学。为了这个目标,才会有那么多人前仆而后继,甚至慷慨赴死。如果只是为了富贵,他们何至于此?他们熟知史事,学问渊博,不少人才兼文武,在朝能辅政,在边能御敌,如果肯趋炎附势,难道会不如那些浊流?”
孙策沉吟着,微微点头。所谓清流中的确有不少眼高手低的书生,比如孔融之流,可是能文能武的干才也不少,比如李膺,比如张奂,如果只是为了富贵,他们比任何人都强。但李膺与宦官不屈不挠的斗争,张奂被宦官所欺,不惜放弃封侯以示反抗。他们的做事方式也许太偏激,但他们的确有气节。
东汉士人有气节,这是后人公认的事,但是很可惜,这些气节像瓷器一样精美而易碎,在曹氏、司马氏——尤其是司马氏——的连番摧折后,这些美好的幻影纷纷破碎,读书人的理想破灭,转而走向另一个极端,或是佯狂避世,或是装疯卖傻,形成了所谓的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听起来很风光,其实背后全是血泪。
孙策不是读书人,也不怎么喜欢这些天真的读书人,但他也清楚,社会的进步归根到底还是要靠有文化的人,他要想扭转华夏文明的发展方向,或者想孙家天下长治久安,争霸天下只是第一步,改造读书人的思想才是重中之重,要不然就算他建立了孙家王朝也不过是一个霸主,和历史上的曹魏没什么区别,最终还会被世家翻盘。
“府君,如果我说我对夫子之道有不同意见,你会不会觉得我太狂妄?”
张昭微微一笑。“夫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将军所言只要有理,夫子都不会觉得你狂妄,更何况是我?将军对夫子之道有什么不同意见?”
“我觉得夫子对技术重视不够,动辄说什么奇技淫巧,这一点不如墨门。”
张昭笑了。“将军所言有两个疏漏:首先,儒门反对的奇技淫巧,而不是所有的技术。鼓励农桑的循吏即不是文法吏,也不是任性使气的墨门游侠,恰恰是服膺儒学的读书人。其次,儒门只是反对过度重视技术而忽视了道本,道门却是反对所有的机心,甚至连机槔这样的东西都不肯用。天下学问,虽说百家争鸣,但之前是非儒则墨,之后是非儒则道,如今墨门没落,道门退隐,岂是偶然?”
孙策扬扬眉。“没错,墨门没落,道门退隐,如今只有儒门兴盛,可是这只能说明儒门强于墨道,并不能说明儒门就完美无缺。如果抱残守缺,儒门迟早也将步墨门、道门后尘,成为帝王粉饰太平的工具,至于儒门汲汲以求的仁义和太平,恐怕永远都不会有实现的可能。”
张昭脸上的笑容淡去,他抚着胡须,眼神微缩,一言不发。过了良久,他缓缓说道:“将军有何高见?”
孙策轻声笑道:“依我之见,儒门就和大汉一样,也到了革故鼎新的时候,要么浴火重生,要么归于尘土。”
第218节
同类推荐:
穿书之欲欲仙途(NP)、
嫁姐(姐弟骨科、1V1)、
城里来了一位县太爷、
如影随形、
逢莺为幸(民国先婚后爱)、
老师,再来一次、
淫神 (高H原神同人)、
淫液香水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