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待她想到应对方法再说。
坐完船,再好运气的碰上一个驴车,折腾大半天,一群萝卜头总算到了月波镇。
月波镇是附近几个村集结起来的一个巴掌大的小镇。说是巴掌大,是因为它的主街道占地面积不到五百平米,从街头到街尾,如果不到赶集之日,最多十分钟就到。
往常一赶集,附近几个乡村的农民会挑着或背着自家的瓜果蔬菜,鸡蛋农具用品神马的卖钱或者换粮食。街道两旁还有许多日用品店、面馆小吃店等等,等卖完东西累了,还可以去吃食铺子上来碗自己想吃的食物。
自从人民公社落实到乡村以来,街道上再也没人卖瓜菜换粮食,街道两三个吃食铺子全部关闭,就连许多日常用品农具店也关门大吉。
明明是赶集之日,从以前人山人海,整条街,你挤我,我挤你,动弹不得,魂都快挤飞的街道。如今冷冷清清,只有少数到镇上办事的人偶尔路过,街道上除了供销社开着门,整条街清静的可怜。
好不容易到镇上赶次集的萝卜头们,满心满眼的失望。他们还处在以前,每次赶集可以吃糖葫芦和肉包子的回忆。现在看街道上的人跟鬼一样少的可怜,皆耸搭着脑袋,跟着周老太太去街尾看他们唯一的姑姑周秀芳。
周老太太前头生了四个儿子,快到四十岁的时候老蚌生珠,生出最小的周秀芳。
那时候赶上战乱,周老太太大着肚子四处躲避日军,隔三差五就挨饿肚。
肚子里没啥油水,就导致这周秀芳身子差,身体娇娇小小的。打小就爱头晕目眩,建国后去镇上卫生所检查,说是她有贫血,做不得重活儿,还得多吃花生、枣子之类的补血东西。
考虑到周秀芳的身体状况,老周头四处打探人家,最终找到一户姓邓,家里田地比较多,又是八代单传的人家嫁了过去。
老周头的想法是,邓家田多,饿不着周秀芳。甭管她能不能干活,只要她给邓家生个儿子,就能母凭子贵,啥活儿都不用干,带好儿子等吃饭就成。
想法很美好,现实往往很残酷。邓家人原本瞧不上身子不大好的周秀芳,他们家地是多,但他们又不是地主,只是普普通通的庄稼人。
一年四季都要在地里忙活,要是娶个做不了重活儿的祖宗回来。万一他们老两口子驾鹤归西,那地里剩下的活儿,可不都落在他们宝贝儿子身上?
从小就把唯一的儿子宠上天的邓家两口子,把那邓耀宗惯的好吃懒做,一挺大的大老爷们儿,整日躺在家里唱曲儿逗鸟。说了几个人家都没成,别人家都不愿意把闺女嫁给一个没担当的懒汉做老婆,怕日后在邓家立不住脚,受人欺负。
也就老周头听了说媒之人片面之词,觉得邓家的田地就在镇尾后头,周秀芳嫁过去,不想种庄稼的话,可以在屋前支个铺子,卖点吃食小玩意儿,也能赚足一家子生活所需。
而邓家人后来听闻周老太太一口气生了四个儿子,那么身为她的女儿,周秀芳生儿子的几率就比别人大些。
两家一拍即合,纵然周秀芳不愿意嫁去邓家。却架不住老周头苦头婆心,就差给她跪地,勉强答应嫁了过去。
婚后近六年,周秀芳没能如邓周两家所愿生儿子,嫁过来的第二年生了个女儿后,从此以后肚子再没有动静。
这些年来,公公婆婆对她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的,明里暗里唆使邓耀宗多少次,让他离婚再找个老婆生儿子。
邓耀宗没答应。倒不是他良心发现,而是周秀芳长的不错,脾气也温和,说话如她名字秀秀气气的,平时把他伺候的舒舒服服的。他就喜欢这款,舍不得放她走。
夹在老公和公婆中间的周秀芳,这些年过得是什么样的日子,可想而知。
明明她今年才二十五岁,头上却已经抽了几根白头发,脸上憔悴不已。看得周老太太心疼不已,一个劲儿的拉着她的手,问她最近过得好不好。
周秀芳一一耐心的回答了,又听完小萝卜们喊完姑姑,再一一叫萝卜头们的名字,轻轻摸着最小的四丫脑袋问周老太太:“娘,他们这是咋地了,怎么一个个蔫头蔫脑,没精打采的,发生什么事儿了?”
周老太太就把他们没吃到想吃的糖葫芦之类的事情一说,周秀芳笑着转身回屋,无视婆婆吃人的目光,拿了三块钱给她说:“现在不比以前了,啥吃食都归食堂管,我就算想给他们买糖葫芦蒸包子吃,也没那些个材料做。娘中午不是要坐车去县城?拿这三块钱去百货商店给他们买些硬糖吃吧。”
硬糖一毛钱一个,三块钱可以买很大一堆了。本来镇上的供销社也有硬糖卖的。奈何附近村子多,又逢腊八节即将过年。供销社里的各色糖果早被一抢而空,要想吃糖,只能去县城百货商店买了。
一听有糖吃,萝卜头们笑眼咪咪地谢过姑姑,扭头逗周秀芳的女儿玩。
周老太太则拉着周秀芳躲在一边,瞅了眼气哼哼的,在屋里弄得叮当响的邓老婆子,把手里的三块钱塞回她手里,又从包里掏出五块钱和两斤地方饭票给
分卷阅读54
同类推荐:
被白月光的爸爸给睡了(1v1 SC)、
绿茶总督强取人妻(高h)、
覆水(高H)、
优质肉棒攻略系统(np高辣文)、
裙摆、
每晚都进男神们的春梦(NPH)、
盲灯、
修仙修罗场 (N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