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登州府自古富庶、繁华,尤其是明中后期的万历年间,这座下辖一州、七县、四卫的府一度“户口百万”,由此可见人口之繁盛。其首府蓬莱县(即登州城)因地处要冲,且修建了完备的“水城”等码头设施,兼之更是联系辽东、朝鲜的最便捷通道,故各方人士汇集、商业也极为发达,一度成为胶东乃至山东全省都有名的富庶之地。
只不过登州府的命运在几十年前急转直下,无论是清兵破关后的杀戮抢掠,还是孔有德之乱带来的浩劫,抑或是秩序真空后地方上蜂起的盗贼所带来的破坏,都让登州府处于持续失血状态。可以说,在东岸人彻底掌控这座山东六府之一前,登州府几乎已处于奄奄一息的状态了。
东岸人的到来给登州府上下的冲击是巨大的,首先是大量操着西三府山东话的移民(被收编的抗清义军及其家属)来到登州,然后还有少许从他处吸引而来的流民、土匪乃至海外来客。这些人的到来不但使得登州府的人口获得了极大充实,同时也极大改变了当地的人口构成,这自然有利于东岸老爷们的统治,因为这是一个由他们一手建立起来的秩序,短时间内还不会脱离掌控。
其次,东岸人在自己直领的多个县份——如烟台县、福山县、文登县、招远县等地——推行新政。新政没有不切实际地瞎搞,主要是强制动员全县吏员在冬季疏浚淤塞的河道、水渠,修建水库,铺设道路;同时选派农技员帮助本地选种育种,并经多年努力培育出了适合本地气候的玉米、土豆种子,使得本地粮食产量有所增加;此外他们还酷行军法,任何作奸犯科之徒均严惩不贷,同时大力宣传在山中耕作“贼田”的土匪山贼只要回乡自首,均既往不咎,这进一步肃清了治安。
最后。他们通过不断的征战从外界往登州输入了大量的牛羊牲畜,并使用低息贷款售卖给百姓,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力。在如此多管齐下的努力下,明末后疲敝破败的登州府开始逐渐恢复了元气。并在近些年发展越来越好,直有欣欣向荣的趋势,且人口也攀升到了四十余万,虽不及万历年间的一半,但已是了不得的成绩了。
而也正因为如此。登州府此时才“有幸”分得了十五万淮安府难民的安置配额,因为就经济基础而言其已经有了一定的承接能力。当然了,登州府的承接能力再强,也不可能一下负担起十五万人的日常食品所需,盖因农业社会的特性,农民们大部分的产出都被其自身消耗了,能拿出来销售的余粮较为有限。再加上登州府的乱世才过去至多不超过十五年,民众们记忆犹新,平日里主动出售余粮的也不甚多,故市面上能采买的小麦、玉米及豆麦等杂粮数量有限。往往只能供数万人一年所需。
不过好在东岸人手头还有大量的清江浦漕粮,这些漕粮分配到登州府的那部分数量也极为庞大,足够支撑这些移民中的绝大部分在登州生活一年以上了,如果再配上本地采买的一些粮食牲畜,差不多也能勉强支应过去了。毕竟,移民们在集体农庄劳作生活,也不是一点产出就没有,不是么?
集体劳作、集体生活、集体学习,遍布登州府境内的集体农庄似乎一下子恢复了上古时期的遗风,使得本地不多的士绅看了也啧啧称奇。不过。他们也就看看稀奇罢了,作为一个经济活动较为活跃的滨海大府,他们有太多的事情要做了:库页岛一化冻,就得组织人手去那里收皮货、山货、海货;另外日本那边也得插一脚进去。这个披着一层皮的山丹贸易如今之规模越来越大,日本东北诸藩都被牵扯了进去,甚至还开始向中部地区蔓延,直让幕府的锁国令成了个笑话;最后,朝鲜、宁波的贸易也不能停下,这里面的利润也极大。而且胜在稳定,风险较低——登州府能存活至今的士绅,都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士绅了,冥顽不灵的只能在家自己干活种地(因为雇佣不到人),脑袋灵清点的开始转型商人,依托在东岸人的庇护下从事跨国、跨地区贸易,特别是随着众多市场的深入挖掘(比如朝鲜、日本甚至一部分荷兰人带来的南洋市场)以及登莱、宁波等地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的收益也水涨船高,并渐渐带动了更多人参与进来,成了一个小小的新阶层。
……
文登县外的一处野茶棚外,韩至美正坐在一张桌子前捻须不语,身后是他四个儿子:可昌、可荣、可大、可久。作为宿迁县第一时间投诚的地方大族,韩家(自称是韩愈后人)受到了廖司令的极大优容,不但委了官,还许他们携带绝大部分财产第一时间移民东岸,而且坐的还是比较好的舱位。
转眼如今已是三月份了,作为家族话事人的韩至美将带着一众老小前往东岸,长子和次子亦将带着家人随之而去,至于已在山东入了职的三子和四子,就只能暂先留在这里了。
“前日在县中饮宴,曾听人言起北边清国有传言,摄政王多尔衮已然于数月前驾崩,朝中大小事务如今均由顺治亲决。此事——也不知真假如何?若是真,怕是这南北朝之局已成定势啊。老夫虽然辟居乡里,却也知那英亲王阿济格是多尔衮胞弟,向来忠心,这次不吃挂落怕是很难善了的了,而且以鞑子过往的狠劲来看,多半还要丢命。但这个人现在却坐镇襄阳,手握二十多万大军,如何处理却也不是一桩简单的事情,搞不好就要出大事。”韩至美咽了一口粗茶,慢悠悠地说道。
“爹可是说这清国要倒下?这不正是应了咱家的义举么?”二子韩可荣说道。此番他将随韩至美一起渡海前往东岸,据说廖司令给了个什么大鱼河进修学校的进修名额,出来便可任官,也算是个出身了——当然这是他们尚不了解东岸管制的缘故。
“清国倒不倒很难说,但这大明却是要倒啦。”长子韩可昌叹了口气,忍不住说道:“前些时日接我们的那位东岸总爷曾言,去岁湖广江西那帮闯贼余孽与大明王师大爆冲突,贼酋李过公然接应叛逃的忠贞营(部分降明的前顺军营伍)进自己防区,为此甚至与衡阳的王师做过了一场,王师败绩。据说李过扬言要兴兵取下衡阳、赣州诸府,以绝后患,目前这事正僵着呢,听说大东岸天兵也在调解,但最终结果如何无人可知。”
韩可昌是生员,虽然仅仅是个底层读书人,虽然也在大清治下做了多年顺民,但从三观来说终究还是心向大明的。眼下看到南明如此不成器,就连苟延残喘都有些难了,自然是悲伤难过,叹息不已。
“糊涂。”韩至美作色斥道,“可昌,你以后是要承继家业的,休得胡言此等闲言碎语。皇明三百年天下,我算是看穿了,确实是气数已尽。以后这天下归谁,我也不知,保不齐便是南北朝之局。如此一来,我等投了东岸、投了大宋,倒也不算是一桩坏事。此番去了东岸便好生做事吧,多积攒家业、多结交友人、多生儿女,比什么都强。也许,咱这去了海外的一支,将来在吾族之中也会多有记述呢,如此,爹便心满意足了。”
父子几个又在茶棚下闲扯了一会,便带着一些家仆继续推着大车往前走了。车上是从烟台拉来的山货,集体农庄虽然都是难民,可并不代表大伙没消费力,更何况东岸人驱使他们干活也是付钱(虽然极少)的,因此这些产自库页岛的山货多多少少也有些销路,韩家人短短几个月间就搞起了这桩营生,固然有其人多势众、银钱多多有关,但确实也说明这家人经商头脑不错了。
而就在韩家父子忙活着做生意的时候,清廷除继续在淮安府驱逐盟军武装、收复失地之外,也悄然派出了一个使团经6路抵达了顺军控制区,并亮出了和谈的意向——对于向一个地不过三省的地方政权倡言议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确实也“有辱体面”,但清廷是塞外胡族入关,最不在乎的就是体面,换言之政策也是最灵活的。毕竟,如果通过和谈便能获得一丝宝贵的喘息之机,那么对清廷来说无疑是大大的赚了。
当然了,议和使团也不光朝大顺派了,南明也没跑了。为此,他们甚至下令已攻到川南的吴三桂停止进军,为议和做到如此份上,满清确实也够拼的了,而这往往也说明其内部蕴藏着极大的危机,不过这就很难为外人所知了。(未完待续。)
ps: 躺在病床上辗转反侧,想到断更就心慌慌,再加上编辑也给我推荐,便忍者腹痛开始码字。这章3ooo字我足足码了四天时间,期间之困难不想多说。总之是想以实际行动告诉诸君,我会努力更新,本书不会太监。
...
第四十一章 南北议和?
同类推荐:
江湖夜淫雨(武侠 高H)、
樱照良宵(女师男徒H)、
永恒国度、
入红尘(1V1 H)、
【修真np】村姑、
入海、
靠啪妹称霸修真界、
月魈【仙侠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