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走私1859 作者:庄不易
李永吉收到宣旨大臣进驻苏州这个消息的时候,已经是七月底,算算时间,跟苏州之战相差不过个月,以这个时代满清的通信跟交通水平,北京在从收到消息、下出决策并派来钦差宣旨,只用了个月的时间,反应可以说是十分迅速。
事实上,半个月前朝廷就收到了苏州之战的消息以及相关报道的奏折,但能这么快就派来宣旨的钦差大臣,除了决策够快外,主要还是因为过来宣旨的钦差是乘坐商船走的水路,也就是从天津港出发,直接到上海,然后再从上海直达苏州。
之所以选这条路,是因为最近山东跟苏北带不太平,到处都在闹捻子,钦差大张旗鼓的走,很难在短期内抵达,而江浙地区是朝廷重要的税赋之地,向军情如火,要尽快掌握,所以才让钦差走海路。毕竟在这个时期,虽然漕运没有断绝,但海运却已经不是稀罕物了。在没有英法联军封锁的情况下,乘船走海路还是比较轻松的,至少比走陆路要快捷,安全。
既然钦差来了,李永吉又不想立刻跟清廷翻脸,自然只能是先放下无锡这边的事情,快速的返回苏州,去接受钦差的宣旨。
宣旨大臣叫翁同龢,据说是常熟人,还是个状元郎,为人倒也不怎么摆架子,哪怕看到李永吉年龄还小,也依然是片和颜悦色。
宣旨的过程也没啥好说的,虽然圣旨里面的东西李永吉基本听不懂,不过走完仪式后,翁同龢还亲自用白话跟李永吉解释了番,这让李永吉知道自己真的成了江南提督,虽然没有赏穿什么黄马褂,但却给了根单眼花翎,也算宠信有加。
在片恭贺声中,李永吉却脸的淡然,这倒不是他故作平静,实在是他真的不觉得这有么惊喜。
如今的李永吉,随着实力的提升,特别是在正确的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后,眼界已经变了,觉得在目前这种情况下,有提督的位子固然是好,没有也没啥问题,反正他又不是靠个官职来维持统治。
不过他却不知道,李永吉自己虽然对提督的位子看的很淡,但其他人却不这么看。
在这之前,大家都觉得朝廷会给李永吉个重重的封赏,但怎么也没想到会让李永吉当提督,而且还是权势显赫的江南提督。
提督虽然是武职,但再怎么说也是从品的大官,类似于大军区的司令员,是开府建衙的所在,而个十三岁的提督,是只能用骇人听闻来形容。
单从年龄来看,李永吉这下子绝对是要记入史册了,最起码是大清朝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提督,同时也是汉人中最年轻的从品大员,就升官速度来说,也绝对是有史以来升官最快的汉人。
正常来说,这种超级升迁绝无可能,李永吉之所以能从个九品的外委把总,直接升为从品的提督大人,其中颇有曲折,带有很大的偶然性。
对清廷来说,苏州之战,或者说苏州大捷,是最近段时间难得的个大胜仗,尤其在江南大营被破,整个江南地区面临重大威胁的情况下,这个胜仗就尤其难能可贵。
不过,由于相隔太远,又没有电报之类的先进通信设施,北京对前方战事的了解,都只能由当地官员上报。
也就是说当地重量级官员在奏折上写的东西,会成为北京决策层的主要参考。
这时候,身为钦差大臣的薛焕的奏章,特别是秘奏就很有作用了。虽然薛焕当时人在上海,并没有亲自经历过苏州之战,不过这不要紧,薛焕是文人,辈子就是玩笔杆子的,打仗或许不行,写奏章那是绝对够专业。
有李永吉这个当事人的陈述当基础,薛焕自己再加上番慷慨激昂的润色,顺带把自己功劳写进去,如此来,篇包含着临危受难与战斗激情的奏章就出来了。
在薛焕的奏章中,前半部分基本都是在描述当时的险情,什么贼兵二十万大军三路来袭,什么广西提督张玉良眼看不敌,放火不成反受害,致使苏州阊门带百姓死伤惨重,发现闯了大祸后连夜率领苏州守军不战而逃,进而又有叛军趁乱击杀巡抚徐有壬等干赤胆重臣,趁势夺城……
总之就是外有大兵压境,内有叛军作乱,把苏州当时的情况说的危险的不能再危险,而且把放火烧苏州的责任也推给了张玉良,让真正下令的巡抚徐有壬摘了出来,反把他当作正面典型。
说完险情,再接下来,就是笔锋转,描写李永吉在当时极其险恶的情况下,如何果断的率领驻扎城外的客军主动出击,如何直冲敌阵,如何奋勇作战。
期间把李永吉描写的威风凛凛,什么亲临敌阵,不避锋矢,反正形容猛将的形容词股脑的全加在他身上,简直是项羽复生;也把精武军的士兵写的勇猛无比,什么奋勇争先,大声酣战,以当十,状若疯虎,又有什么惊天地泣鬼神,悍贼视之皆两股战战,不敢硬撼其锋等等等等。
按照薛焕的写法,李永吉就是巨鹿之战中的项羽,精武军就是在背水战的项家军,而李秀成就是章邯,他带领的部队就是那貌似强大的秦军。薛焕把战胜的原因主要都归咎于精武军的勇猛善战,同时也赞扬了番洋枪洋炮的威力。说精武军勇猛善战也就罢了,又特别说洋枪洋炮,这自然是为了突出洋务的重要性,毕竟薛焕此时的个重要职能就是督办洋务,他又是铁杆的洋务派,属于早期比较能开眼看世界的官僚,自然希望皇帝继续支持自己兴办洋务。
写了这些后,他又专门耗费篇幅弹劾何桂清以及张玉良,其中把何桂清写成个昏庸无能又贪婪无比的人,连何桂清想要分自己跟李永吉功劳的事情也说了。说李永吉的部队,明明是薛焕自己请来的救兵,结果何桂清看李永吉赢了,就想要变成自己的功劳,这自然是大大的无耻,而李永吉义薄云天,也自然是严词拒绝。
至于张玉良,则把他写成个胆小怕事,愚蠢无能之辈,着重写他放火烧城,杀敌冒功,临阵脱逃等大罪。不过,之前派人抢夺精武军的指挥权之类的事情反而没说,因为薛焕认为从情理来说,当时张玉良没做错,他毕竟是提督,要接收客军的指挥权理所应当,写这个反而不美,毕竟写了这个,就得写李永吉之后恼羞成怒佯攻苏州的事儿了。
简单说,在薛焕的奏章中,就是三个主题,先汇报险情,再歌颂自己,最后弹劾告状,可谓是层层相扣,紧密相连,乍看是在描述事实,其实却包含着满满的恶意,也就是说,最后那段告状的地方才是重点。
这是典型的文人式黑手,是用笔杆子杀人,就是要置现在还是两江总督的何桂清以及还是广西提督的张玉良于死地,这其中尤其是何桂清,只有何桂清彻底倒霉,两江总督的位子才能腾出来,薛焕才有机会接手两江总督这个让人眼红的位子。
能这么吹捧李永吉跟精武军,说明薛焕已经把李永吉当自己人看待了,也自动的把精武军看作是自己日后争权夺利的后盾,基于这个认识,哪怕李永吉其实做了很过分的事儿,他也不觉得有什么奇怪,反而自己给李永吉找了n借口,觉得那是少年人的赤子之心,以后加琢磨跟提点就行,根本没发觉李永吉是心怀反心,压根就没有把官府放在眼里。
事实上,别说是他,就换了其他人,此时也很难想象个十三岁的孩子居然能想到造反。
这是经验主义或者说选择性忽略,毕竟明眼人都知道,如今的江南地区离不开精武军,而精武军是李永吉的私家军,要想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就必须笼络好李永吉以及他的精武军,否则什么财富权势,切都是镜花水月。
精武军已经在事实上具备了割据方的力量,根本无人可以制约,好在李永吉的年龄很好的掩盖了这切,让薛焕自动的认为对方是赤胆忠心,于是尽力笼络,并觉得自己能够掌控这切。
不管怎么样吧,薛焕的奏折就这样顺利的用八百里加急的方式直达天听,被清廷的中枢大臣以及咸丰皇帝看到,这自然让朝臣与咸丰皇帝大为振奋。
很快,咸丰皇帝就下了指示,对何桂清,要求是立刻下旨革职查办,即刻捉拿进京,原两江总督的职位由薛焕暂代,对于张玉良则即刻革职,但准许戴罪立功,本部兵马受杭州将军瑞昌节制。之所以区别对待,主要是考虑到张玉良手下还有支兵马,为了避免对方狗急跳墙,才没有抓他进京,只是革职留任。另外,江南提督这个位子,则给了精武军总办李永吉。
对何桂清与张玉良的处置,廷臣基本没什么反对的,薛焕的升官也在大家意料之中,毕竟是暂代,不是正式任命。不过让李永吉当江南提督,这就让大家接受不能。毕竟这是从九品下跳到从品,这跳的有点太快,哪怕是武职,大家也都有点接受不了,何况,对方还是个十四岁不到的孩子,就不能认同了。
这些大臣说的也没错,就连咸丰自己也觉得让个十四岁不到的孩子当提督有些儿戏,不过再想,照薛焕密折里的说法,此时江南地区只有精武军这只强兵,而精武军是李永吉的私家兵,别人指挥不来,如今立下奇功,如果不加厚赏笼络,不但寒了天下之心,恐怕还会生变。
薛焕在密折中说,提督的官职虽大,但也要受巡抚以及两江总督的节制,旦成了江南提督,整个江南地面他都有责任维护,这就叫名正言顺,再也没有推诿的余地,以精武军的战力,必能再建奇功。
当然最重要的是,提督要开府建衙,意思就是平时不下军营,有点类似文官了,这样来,李永吉就无法整天去精武军的军营泡着,精武军官兵的具体指挥方面,就会交给部下,或者朝廷直接安插人手。
换言之,给李永吉个提督当之后,官职是上来了,可他之前根本没相关经验,朝廷必然要派几个参赞或者参将副将的过去帮忙,帮着他帮办军务。
这样来,朝廷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派人过去掺沙子,这个掺沙子由于不是下放到精武军的具体部队中,只是以提督协理之类的身份去给李永吉帮办军务,看起来就不那么惹眼。这样做既不会降低精武军的战斗力,惹对方不快,又能让朝廷紧密的抓牢这支队伍。
另外,这也是向天下视恩,有千金买马骨的意思,告诉大家只要努力打长毛,只要立下大功,朝廷就不吝封赏,哪怕是个九品的十三岁孩子,也可以直接当提督,这对其他人绝对是个不小的刺激。
这时候的咸丰皇帝还很年轻,没经过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也没有被迫逃出紫禁城去避祸,年轻人的心气还没被全面打压下去,所以少还有点魄力,没有像历史那样为了逃避而不理朝政,相反,对朝政的事情十分上心。
在政事处理上,咸丰皇帝表面看起来副广纳谏言的样子,但实际上很容易偏听偏信,只要信任你,你怎么说都行,要是不信你,你怎么说都不行。薛焕此时因为洋务办的好,每年都能从海关弄来大笔银子给朝廷,正是深得咸丰皇帝的信任,加上又身处前线,精武军这支救兵也是他搬来的,所以他的话,咸丰皇帝乐意采信。
正因为相信薛焕,加上苏州大捷太过振奋人心,再对比下其他部队的战绩,显出其他人的无能。思来想去,性子急的咸丰皇帝就决定相信薛焕次,真的给年仅十三岁的李永吉个江南提督的身份,用这样的办法敲打下其他人。为此,他除了不断说苏州之战的胜利意义,居然还拿出什么甘罗十二岁为相的例子来反驳廷臣,又说什么危急之时当行危急之事,还搬出大功不赏何以面对天下等借口。
满清的皇权,在咸丰时期还是相当稳固与集中的,地方上不提,至少中央的群臣基本是没有能力违逆皇帝的意志,就这样,当咸丰皇帝意孤行之后,最终还是力排众议,不但继续给了李永吉个江南提督的职务,还赏了他单眼花翎。
除了李永吉外,精武军的手下也大肆封赏,比如王三武与张威就人给了个副将的职务,周达、林春生、江海等人也都给了个参将的职位,可以说精武军所有叫得出名号的人,都给了个像样的官职,但却没有个人获得总兵这样的职务。
从朝廷的角度来说,这种封赏可以是恩宠有加,他们也都认为精武军众人接受了这些官职后,必定会感激涕零,再创辉煌。换言之,咸丰给李永吉提督的职位,不是因为正确的认识到了精武军的力量,纯粹是为了给天下人个示范,本质是为了体现皇恩浩荡。
在大肆封赏的同时,翁同龢随身还带了大票文武官员,都有朝廷任命的官职在身。
其中文官基本都是要派往苏州跟无锡两地任职的地方官员,这倒也罢了,但那两名武官,却都是从外省调来的高级军官,他俩的官阶是正二品的总兵,职务是江苏镇军务总帮办,就官阶职务来说,等于是江苏省军务系统中仅次于李永吉的存在。
根据翁同龢的解释,这两个人是朝廷为了帮助李永吉早日开府建衙,尽快熟悉提督职务以及大清军制,特意派来的军务帮办,平时都是跟在李永吉身边帮衬,并不直接插手精武军的训练与指挥。也就是说,以后这两个人并不直接领导精武军,只是给李永吉出谋划策的人物罢了,有点像军师或者师爷,无非就是品级跟官职高了点,但这样的人才有经验,容易办事儿不是,毕竟军营跟地方不样,来帮忙的人还是得从过军的才行。
话虽然说得好,但大家看就知道这是朝廷要往精武军里掺沙子,不过在大封赏的背景下,这点杂音也就无足轻重,何况这两个人都表现的还算听话,没有半点飞扬跋涉的做派,加上李永吉特意交代过,因此暂时来说相处还算和谐。
不管怎么样吧,个十三岁的实权提督,甭管怎么当上的,这本身就带有很大的传奇性,无论放在哪里都是个热门话题,正因为如此,李永吉下子就出了大名,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默默无闻了。
第一零零章 十三岁的提督大人
同类推荐:
你男朋友下面真大(校园 np 高h)、
顾先生和顾太太、
房事(H)、
我家沙发不对劲【H】、
被投喂的N种姿势(穿书)、
当剑修穿进无限流[无限]、
被茶艺反派盯上后[快穿]、
催眠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