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工具和细碎的装配件——他几乎是把自己位于波士顿的工作间原封不动搬了回来。
八年前,照一只身赴美求学,他对临行前草率填报的学校不满意,花了一年时间认真准备,并于翌年考入麻省理工学院,攻读材料结构专业。
大学二年级,照一在兼修计算机编程时认识了彼得,两人性情相投,很快成为好友。
彼得有个在医疗公司做事的朋友格里高利,格里高利是仿生学专家,业余喜欢捣鼓各种发明创造,最高理想是能够开发出外形和功能足以以假乱真的义肢。
和照一熟悉后,格里高利为他量身打造了一款义肢,并通过照一的反馈获得很多改进意见,此后半年,照一的义肢不断得到升级改造,终于与他相融和谐,走路速度明显加快,且步行姿势与正常人也几无差别。
这项改变给照一带来了自信,而彼得和格里高利坦率真诚的友谊也给了他良多帮助,他终于不再排斥走入人群,社交圈也日益扩大。
格里高利对自己的作品得意之余,还是感到遗憾,“虽然实现了走路功能的正常化,但灵敏度和真腿比还是有本质差别。”
照一建议,“也许可以找到一些特殊材料,利用软件把义肢与大脑连接起来,那么大脑就能通过义肢获得触感,提高人体对义肢的控制力。”
彼得听得非常兴奋,“好棒的主意!看我们,有搞仿生学的,有搞材料结构的,编程我来搞定,我们为什么不试试看?”
三个人一拍即合,没多久,格里高利和照一便各掏一笔钱出来,组建了实验室,两人是大股东,彼得则以技术入股。
因为照一和彼得还有学业要忙,实验室以格里高利的名义成立,也由他主持,他随即辞去工作,专心研发。照一和彼得则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工作。
一年后,照一和彼得毕业,两人谢绝了数家公司递来的橄榄枝,也一头扎进实验室,全职搞起了产品开发。
最初两年很辛苦,一次又一次尝试、失败、再尝试。格里高利花钱买了不少专利,几乎倾尽家产,照一紧随其后,继续为研发提供资金,但成功还是遥遥无期。眼看实验室快要支撑不下去,照一又想办法筹来一笔新的款项,鼓励大家最后再努力一次。
三个月后,他们终于推出了独立研发的第一代仿生机器人义肢,初步实现了三位创始人最早的构想。
虽然这款产品离理想中的精密要求还有不小距离,但即便如此,产品刚对外发布,马上就被一家医疗公司以高价购得使用权。
之后的事就顺利多了,实验室成立了公司,风投也陆续找上门来,格里高利聘了位出色的律师为公司打理商务事宜。
成立公司后,他们获得的资源越来越多,格里高利招募到一批新职员,包括编程高手 Rick,神经系统专家 Ben 等,照一的同学爱玛包揽了所有外勤事务。
团队成员平均年龄不超过 27 岁,个个积极活跃,富于创造力,彼此关系也特别融洽,经常互相提供援手,比如设计阶段,大家都会贡献自己的创意,而照一的结构学知识加上出色的动手能力,使得他在产品拼接及灵活性方面一直有独到的想法,经常能让产品性能突飞猛进。
第二代机器人义肢推出之后,他们的产品线逐步扩展,除了完善现有机器人义肢的功能外,还开始了难度更高的指关节项目的开发。
就在这时,照一决定回国。
团队成员都舍不得照一离开,格里高利尤其反对,照一擅长产品硬件架构和实用性能的验证,这些工作需要他经常泡在实验室做反复测试。而且他们还和波士顿的某家医院进行合作,将公司产品无偿提供给肢体残缺的病人使用,并定期收集反馈数据,以便做持续改进,而照一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
彼得和照一谈了数次,最终明白,照一思归心切,早晚会走,他说服格里高利,重新分配了工作职责。
照一虽是公司的核心创始人之一,但对团队管理没有兴趣,他的离开在公司行政上不会造成太大影响,回国主要的麻烦是怎样把实验室完好无损地搬回去,过程中也的确碰到不少问题,好在最终全都解决了。
回国后,照一继续进行自己负责的那部分研发工作,并通过视频与队友们保持沟通,只在项目进入验收阶段时,他才会飞回波士顿待上一阵,完成产品的最终检测。
天悦见过哥哥和波士顿的同事们视频开会,还跟特别喜欢她的彼得讲过话,所以,只要看见照一开着电脑,她就会嚷嚷:“我要和彼得叔叔说话。”
“恐怕不行。”
“为什么?”
“彼得还没起床呢!”
“为什么没起床?”
“因为美国和我们有时差呀!”
这样的问答经常发生,两人都乐此不疲。
还有一些问题则是照一很难回答的——
“媛媛的哥哥姓赵,媛媛也姓赵,为什么我的哥哥姓向,我姓周?”
照一不得不绞
分卷阅读259
同类推荐:
穿书之欲欲仙途(NP)、
嫁姐(姐弟骨科、1V1)、
城里来了一位县太爷、
如影随形、
逢莺为幸(民国先婚后爱)、
老师,再来一次、
淫神 (高H原神同人)、
淫液香水系统、